(一)中國竹文化的核心
白居易在《養竹記》中總結竹的品性“本固”、“性直”、“心空”、“節貞”,將之比作賢人君子。劉巖夫在《植竹記》中賦予竹子“剛”、“柔”、“忠”、“義”、“謙”、“賢”、“德”等品格。在生活中,人們往往容易把竹的特性擬人化,如人們極易由竹的不畏嚴寒聯想到人的堅貞不屈的人格品質,由竹的清風瘦骨聯想到一種“超然脫俗”的人生境界。這種竹的自然屬性同人的人格特點發生契合是中國竹文化的核心所在。
鄭燮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等詩句都是借竹來表達自己的情懷或表現自己的人格理想。而湘妃的斑竹淚更是使竹成為女子對于愛情堅貞不渝的寫照。享有詩佛之譽的王維最擅長以竹來傳達自己的禪悟體驗:“獨坐幽徨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由生產生活的資料到具有自然觀賞價值的景物再到表現人類精神追求的審美載體,竹在人們的生活中發生了質的變化。從自然到“人化的自然”再到“自然的人化”,實用性向審美性的轉變標示出人們對同自己息息相關的自然的終極關照。
(二)中國竹文化的特征
竹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與其他類型的文化相比,竹文化具有濃重的文學和美學、宗教和民俗、生活和鄉土氣息特點。它既有道德人格的比附意義,又有理想愛情的象征意義,同時又是禪宗禪趣的載體。
中國竹文化具有突出的倫理主義特征。竹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結叢,折射出中華文化的整體光彩,竹文化的倫理性特征正是中華文化倫理性的反映。竹文化滲透的領域之所以如此廣泛、所凝聚的民族精神之所以如此深厚,是因為竹的某些特征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異質同構性”,竹文化兼收并蓄地融合了中國古代諸家的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強烈倫理精神對竹提出了文化的需要并賦予它豐富的內涵,“天人合一”的類比思維則使竹與人及其文化相結合。
竹文化是中華文化區別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標識。無論是竹文化的構筑材料、形制特征還是它所體現出的文化氛圍,無論是竹文化的能指還是它所象征與表現的意指,均能非常鮮明而突出地顯示出中華文化的特色,透露出深厚的中華內涵。一雙竹筷,一座竹樓,一架竹橋,一根竹笛,一把竹絲扇,一只竹管毛筆,一首詠竹詩,一副墨竹畫,一句“無竹令人俗”的人生格言……無不彌漫著迥異于歐洲文化、非洲文化、拉美文化的中華文化的濃郁氣息:竹筷是中餐別于西餐的標記,筒車是中國古人獨有的運輸工具,竹絲扇是中國能工巧匠的杰作,竹管毛筆是古老中華文化的象征,竹笛是中國特有的樂器,詠竹詩是中國詠物詩的一類,墨竹畫代表著中國畫,借竹喻人格只為中國哲人所道出……不必詮釋,無需標簽,人們自會睹物思人,見景生情。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正是通過竹及其他文化事象得以顯現,從而與其他文化判然相別。
- 上一條信息:竹制品的相關優勢
- 下一條信息:沒有了!